Resources

安居资源

灵广竹编

灵广竹编

姓    名:赵勤    
性    别:男    
出生年月:
民    族:汉
项目名称:竹编
代表性传承人级别:省级
1.石洞竹编传承谱系
赵二新,男,1887年生,家住石洞镇东方寺村五社,石洞竹编第一代传人,文盲, 艺承师传     1905年起学艺。已故。
赵从体,男,1918年生,家住石洞镇东方寺村五社,石洞竹编第二代传人,文盲, 艺承师传     1938年起学艺。已故。
廖碧英,女,1952年生,家住石洞镇东方寺村五社,石洞竹编第三代传人,小学, 艺承师传     1972年起学艺。
谭国书,男,1967年生,家住石洞镇东方寺村五社,石洞竹编第三代传人,初中, 艺承师传     1987年起学艺。
杨双全,男,1968年生,家住石洞镇东方寺村五社,石洞竹编第三代传人,初中, 艺承师传     1987年起学艺。
赵  勤,男,1970年生,家住石洞镇东方寺村五社,石洞竹编第四代传人,初中, 艺承师传     1985年起学艺。
杨  红,女,1977年生,家住石洞镇东方寺村五社,石洞竹编第五代传人,初中, 艺承师传     2003年起学艺。
赵四海,男,1969年生,家住石洞镇东方寺村五社,石洞竹编第五代传人,初中, 艺承师传     2005年起学艺。
传承人小传
赵勤,男、现年38岁,安居区石洞镇东方寺村五社人。
十三岁那年,赵勤辍学了。年纪尚幼的他就跟着爷爷学习竹编。从小受到长辈的艺术熏陶,耳濡目染,使他养成了对技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勤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精神。他又先后到绵阳、眉山等地学习考察,钻研竹艺,经过二十多年来的经验累积,他的竹艺水平大为提高,竹编产品也完成了从实用品到工艺品的嬗变.。2003年开发研制出的瓷胎竹编画盘、茶、酒具,做工精细,风格独特,集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收藏性于一体。是竹编工艺和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是竹编制品精品中的精品。2006年,他为首成立了遂宁市“灵广竹编艺术坊”,开发出了《清明上河图》、《观音图》、《松鹤图》、《中华百宝图》等特色工艺品,二00七年参加广州国际博览会、成都西博会、第九届三品国际博览会,作品《清明上河图》荣获三品国际博览会金奖;在四川特色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上,《清明上河图》、《观音图》、《松鹤图》等荣获金奖。北京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订购价值800多万元的竹编福娃、中国绵阳科技城订购2000套价值70多万元的竹编工艺品、《清明上河图》以32.8万元的价格卖到北京。2007年11月,作品《竹编观音》、《松鹤图》等获得部级博览会金奖、银奖。2008年竹编精品《中华国宝图》荣获第二届四川省特色旅游商品金奖;通过政府牵线搭桥,一些竹编作品还远销到了美国、法国、东南亚等地区。“灵广竹编艺术坊”也被授牌为四川省特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
现在,灵广竹编艺术坊所生产的竹编工艺品已成为四川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旅游商品之一。赵勤希望能传承父辈的竹编艺术精髓,将竹编工艺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境界,把竹艺编制这一民间艺术奇葩与遂宁的观音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让竹编艺术的产品更加丰富多彩,让古老的竹编艺术更加焕发勃勃生机。

非遗介绍

        中国竹编,源远流长。竹编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初期。半坡古代陶瓷上存留的竹编的纹样,是远古竹编的最早证明。从2000年前的战国时期到现代文明社会,竹制工具,竹质建材,竹编生活用品,竹编艺术品,一直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竹编工艺起源于原始社会。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底部,就发现有印有席子的花纹。由于竹材容易腐烂,故无法得到这些竹编织物的原始样本。在浙江湖州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出土了大量的竹编,距今约4700年。在出土的二百多件竹编样本中,品种非常多,有篓、篮、簸箕、谷箩、竹席以及渔业、养蚕和农业的各种用具。竹编大都用刮光加工的篾条,编出人字纹、梅花眼、菱形格、十字纹等各种花纹。为了使竹器经久耐用,器物的体部用扁篾,边缘部分用“辫子口”。由此可见,原始人已在竹编实践中摸索出了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制作原理,从而使竹编器具具有了工艺美。而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的编织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竹制工艺品常分为雕刻,制作和编织等。我国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江西、四川等省有发达的竹制工艺品,如杭州的竹篮、安徽舒城的竹席,四川竹编、竹瓶、竹扇、竹簧雕刻等均驰名中外。
        石洞人家家户户善织竹器,用竹子编制各种生活器具和艺术作品,世代相传,历史悠久。被称为“竹编之乡”。早期,该镇多编织凉席、箩筐、簸箕、提篮等农用工具和生活用品,以制作精细、选料讲究、美观耐用而著称。镇上的编织高手,既能制作各种功能各异的容器,还能编出一些难度大的工艺品,竹编手艺早已远近闻名。竹器编织虽是石洞镇的传统作业,但过去只是农民帮补生计的手段。随着生产的发展,石洞农民与时俱进,除去传统的竹艺编制外,还把竹编融进市场经济。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不断设计和制作新品种,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变换新工艺,调整产品结构,用竹子编织出富有艺术品位和家乡特色的旅游商品和工艺品,并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九十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竹编手工艺人在传统的粗加工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进,以当地慈竹为原料,经过数十道工序制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再手工编织成各种竹编艺术品。其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图》、《隐形观音》等既保持了书法艺术和图画的神韵,又充分体现了传统的竹编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实用、观赏、收藏价值,堪称“中华一绝”。
        如今,竹编已成为石洞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财源,不少农民因此告别了旧居,建起了新楼房,石洞镇的竹编工艺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且,有的竹编工艺还享誉国内外,如《竹编观音》、《清明上河图》、《松鹤图》等竹编精品在2007年11月成都举办的西部第九届国际“三品”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银奖。


分布区域: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石洞镇地处川中丘陵地带,石洞镇地处川中丘陵地带,位于四川遂宁安居区东南方,距遂宁城区16公里,距安居城区6公里。东邻保升乡,南靠西眉镇,北接安居镇、聚贤乡,西接三家镇。全镇辖23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全镇总人口32593人,幅源面积55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279亩。主系汉族。石洞镇交通便利,国道 318线、玉西路、玉大路横穿其境,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土壤属蓬莱土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水稻、油菜、玉米、小麦、红苕等。该镇最高海拔为385.8米,最低海拔为253米,平均气温摄氏17.2度,年均降水量990毫米,无霜期290天左右,全镇植被茂盛,水资源较好。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土壤属蓬莱土组。无霜期290天左右,全镇植被茂盛,水资源较好,土地肥沃深厚、松软湿润,慈竹极宜生长,由于竹源丰富,当地群众主要以本地丰富的慈竹为原料,编织各种竹编凉席、箩筐、背兜等粗加工农村竹器、生产生活用具。


基本内容:
        竹编艺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它以竹子为原料,精制成各种类型的工艺品。其独特的构思、精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堪称世界一绝。早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用竹来编织器具。顾名思义,竹编就是用竹子作为原材料,将竹筒破为竹篾,经过烤、泡、上色等工艺处理,编织成各种生活器皿、装饰品和竹制工艺品。制作过程是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蔑丝,经过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如竹篮、果盒、屏风、门帘、扇子等。竹编以日用品为主,有篮(面包篮、水果篮)、盘(果盘)、盒(首饰盒)、罐、花瓶、花插、篓(字纸篓、筷篓)、手提箱、钱包、灯具(台灯)、枕、席、帘、扇等。艺术品有人物竹编、动物竹编和屏风、挂屏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洞竹编艺人在传统的粗加工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进,以当地慈竹为原料,经过数十道工序,制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透明晶莹独特,不腐不蛀、永不褪色的竹丝,通过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与各种书画作品相结合,编织而成的手工艺术品。竹子工艺品,是人们在利用竹子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爱美之心对象化的产物。人们在加工过程中,受爱美之心的驱使,对竹子进行艺术化,从而使加工出来的物品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因此,竹子工艺品大都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大功能。当然,有些竹子工艺品,其实用功能退化了,审美功能则被大大强化。竹编制品产品形式多样,有平面字画、各种竹编生活用具,既是生活用品和美化家庭的装饰品,又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不失为送礼和收藏的上品和佳品。


基本特征:
1、生产特征:从原料加工到成品,数十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
2、产品特征:薄如蝉翼、细如发丝,再手工编织成各种竹编艺术。
3、艺术特征:充分体现了传统的竹编艺术风格,有很高的实用、观赏、收藏价值,堪称“中华一绝”。


基本价值:
        既保持了书法艺术和图画的神韵,又充分体现了传统的竹编艺术风格,具有现实的日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有很高的实用、观赏、收藏价值,堪称“中华一绝”。

非遗视频集合

非遗信息没有发布视频信息.

非遗活动

非遗信息没有相关活动.

版权所有©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安居文旅云 2020-2024      川ICP备18016727    访问量: 1838910 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