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文旅资讯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居区省级非遗宣传

三香安居 / 三香安居办公室 / 2024-07-09

遂宁竹编

遂宁竹编是当地竹编艺人以本地茨竹为原料,经过数十道工序制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透明晶莹独特,不腐不蛀,永不褪色的竹丝,再用多种不同的编织绝技,与各种书画作品相结合,编织而成的手工艺术品。产品形式多样,有平面字画、各种生活用具和瓷胎竹编,既是生活用品和美化家庭的装饰品,又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竹编”主要传承人赵勤,自幼随爷爷学习凉席编织,又先后到绵阳、眉山等地考察学习,钻研竹艺,几年下来,他的竹艺水平大为提高。竹编产品也完成了从实用品到工艺品的嬗变。赵勤的一些竹编作品还远销到美国、法国。

(非遗进校园活动)

2007年11月,作品《竹编观音》、《松鹤图》等获得部级博览会金奖、银奖。2007年开办灵广竹艺坊,为更好的传承保护非遗文化,后更名为遂宁市灵广竹制品有限公司。同年创作竹编精品《中华国宝图》,56只大熊猫代表中华56个民族大团结,同时熊猫也作为四川的象征,因此由奥组委选中,代表四川唯一一件平面竹编进祝奥运会的召开。

(竹艺产品)

2008年“遂宁竹编”评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赵勤被评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传承人培训)

随后为了更好的传承、保护非遗竹编技艺,先后在遂宁市安居区黄娥古镇、遂宁市安居区海龙凯歌、遂宁市河东新区开设非遗体验基地、竹艺展览馆、非遗卖场、非遗研学基地等,每年开展非遗公益培训不少于40次,年培训人数达8000人,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普及活动30次以上,非遗进景区活动20次以上,2022年由四川省残疾人基金会授牌为非遗助残就业实践基地,帮扶残疾人、农村人群、低收入人群等特殊人群共计21户,累计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0元。

(竹艺产品)

通过多年努力,现发展拥有省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2名,竹编技师32名,兼职竹编技师200名。并将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一直坚持下去,将中华文化传播至更远更广。

该项目于2007年10月被遂宁市安居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于2008年1月被遂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遂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遂府函[2008]3号)。2020年被评为四川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竹艺建筑)

 石工号子

石工号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初,人们在利用石头修桥、铺路、修堤、筑坝、雕塑物体和修建房屋等,在打石、拗石、抬石劳动过程中,人们进行着哼唱、吆喝,以便用力一致,从轻唱至四言八句,到编成歌谣传唱,到形成了石工号子。明代至解放初期,石工号子逐渐成熟完整。

安居区分水镇的石工号子,虽没有足够的文献资料记载号子内容,但通过一代代老石匠艺人口口相传,至今还保存着最原始的石工号子的味道。

石工号子种类繁多,腔调丰富,风格独特,传唱地域广泛,最早传唱人可唱九十二腔、八十二调,石工号子种类可达一百七十余种。现在流行传唱的几种号子,如:大锤号子、拗料号子(分大石料、小石料)、抬石号子;转转腔、大五声、大帮腔、四平腔以上七种号子,最为流唱的是大锤号子、拗料号子、四平腔这三种号子。石工号子,它植于现实生活,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激发情绪、直抒胸臆、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是经过劳累筋骨后苦苦思索的精神结晶,是民间艺术的瑰宝。石工号子不仅曲调优美动听,且内容丰富多彩,蔚为大观。其中有唱农家四季悠然自得生活的,还有表达男女之间纯真爱情的,或高或低,此起彼伏,在各石材场间荡出优美的旋律。

该项目于2006年8月公布为安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遂安府函[2006]55号),于2006年9月公布为遂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遂府办函[2006]264号)。2020年被评为四川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1年安居区组织排练成功演出非遗音乐剧《石工号子》,并于2022年登上央视《欢乐城市派》栏目。

非遗音乐剧《石工号子》剧照

央视《欢乐城市派》栏目照片


版权所有©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安居文旅云 2020-2024      川ICP备18016727    访问量: 1838291 人次